中部网欢迎您!

中部网
中部网 > 企业 >高晓松为什么总拿一把折扇?

高晓松为什么总拿一把折扇?

2020-01-14 15:05:04
来源:互联网
阅读:1

高晓松上节目到时候总是拿着一把折扇,有什么讲究吗?首先当然是占一个广告位。高老师出现在很多场合,都会带着那把写有“晓松奇谈”的折扇,作用大抵与电视台记者话筒上的LOGO差不多,强行植入广告。某电影的启...

高晓松上节目到时候总是拿着一把折扇,有什么讲究吗?

首先当然是占一个广告位。高老师出现在很多场合,都会带着那把写有“晓松奇谈”的折扇,作用大抵与电视台记者话筒上的LOGO差不多,强行植入广告。

高晓松为什么总拿一把折扇?

某电影的启动仪式上,晓松老师徐徐展开折扇

但是这个扇子的用法,其实是有讲究的。晓松老师做的是博古通今的语言类节目,一方面,折扇可以体现读书人的风度,一方面,也借鉴了曲艺界的传统。

我们先说曲艺界的传统。评书、相声界,都会用到扇子这个道具。这里我们没有说晓松老师的历史知识比如共济会什么的是跟相声评书一回事的意思,虽然它们在靠谱性上差不多,但那不是重点。

我们还是说回扇子。

好,传统曲艺中的扇子起到什么作用呢?除了发挥实用的扇风作用之外,还有表演上的用处。比如传统相声里,一是用来表现敲打表演者的情节,叫“打哏”;二是模拟刀枪武器、笔、书信、门帘、手电筒等道具;三是捧哏的用来打逗哏的,作用类似于“去你的吧”,叫“拦托”。行内说除非三句之内用到扇子,一般不会乱动它。

高晓松为什么总拿一把折扇?

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同台演出的照片,中间持扇的是刘宝瑞,马季的扇子在桌上

评书也类似,经常看到表演艺术家用扇子来模拟武器打斗的表演。虽然晓松老师讲故事并不需要模拟“夜战八方藏刀式”,但手里有把扇子,也便于控制手部的动作,以免出现“手不知道往哪里放”的窘境。

另一个方面,中国文人有用扇子的传统。文人雅士手持一把折扇,显得风流倜傥,其实是通过随身的物品,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趣味、身份阶层。晓松老师借用扇子这个符号,可以给人一种读过很多书的暗示。如果是晓松老师早年写《同桌的你》那会儿,就应该抱一把吉他,至少是一个尤克里里。

高晓松为什么总拿一把折扇?

晚清中国文人的照片,大部分手持折扇

在晚清时,中国生产的折扇,不仅在文人中流行,也是非常受欧洲贵族欢迎的奢侈品。

高晓松为什么总拿一把折扇?

18世纪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精美折扇

然而,这个非常“中国符号”的折扇,其实不是中国的原创。

中国传统的扇子,在宋代之前,主要是团扇。

高晓松为什么总拿一把折扇?

南宋 宝庆二年剔犀漆柄团扇 福建省博物馆藏

高晓松为什么总拿一把折扇?

高晓松为什么总拿一把折扇?

明人十八学士图(局部),不论文人雅士还是侍从,手持都是团扇

折扇的发明,其实要归功于日本。

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唐朝时,日本人用桧木或杉木薄条连缀折叠成扇形,称之为“桧扇”,被公卿随身携带。这种形制,据学者考证是从木简演变过来,官员随身携带,便于随时记事,尤其是上朝时记录领导的讲话重点。所以它看起来是一把扇子,其实是一个笔记本,可以让你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事情记下来。

之后,在桧扇的基础上,又演化出用白纸、绢作为扇面的折扇。大约在公元11世纪前后,日本发明的折扇通过日本进贡和朝鲜两条路线进入中国,开始受到中国贵族和文人的欢迎,并认为这种扇子制作精巧,“精致非中国可及”。

当时的中国人没有那么多门户之见,好的就是好的,比中国做得好就是比中国做得好,没那么多一碰就炸的自尊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诗人苏辙还写过一首歌颂日货的诗: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

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

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到明代,日本折扇在中国风行,宫廷进行仿制,用来赏赐官员。在上流社会流行之后,民间自然就会出现仿制品,折扇就此成为中国人夏天常用之物,连一般家庭的妇女也喜欢用轻便易携的折扇扇风,这才有了后来晴雯撕扇和晓松奇谈的故事。

所谓中国传统、中国国粹,其实往往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而来。所有宣称“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一般不是蠢就是坏。


推荐阅读:叶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企业观点,与中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图片
热门搜索